为综合展现环境整治成果,市环综委联合温岭日报全媒体推出《家门口多了个新公园》系列报道,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,走进各个村镇,从漂亮的新公园逛起,听听整治故事,体验当地群众的惬意生活。4月26日,《家门口多了个新公园》系列报道第一期,我们走进了大溪镇沈岙村,品味“和诗鱼读星池月,劝饮樵歌铁岭烟”的悠然自在,探寻沈岙村村民的幸福奥秘。
探寻沈岙村民幸福奥秘 展示千年古村精彩蝶变
本报记者 陈远笛/文 徐伟杰/图
每天早上7时许,大溪镇沈岙村的巡河队队员潘明利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,打捞河面垃圾,清扫两岸垃圾……
“从前,这条河简直是一条脏臭河,谁也不愿意靠近,旁边也没有这么美丽的大公园。”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沈岙村人,看到近年来村里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,潘明利打心底里感到高兴,“现在河清了,垃圾不见了,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河边的大公园晨练、健身、散步,大家的生活变得非常惬意!”
日新月著,文体公园积淀古村千年文化
沈岙村人不姓沈,在这个潘姓占大多数的村子里,冠城河支流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,河的旁边有一个占地面积15亩的文体大公园。庄重威严的潘氏祖先潘佑塑像,历代文人优美的诗词歌赋,蜿蜒迂回的村史文化长廊,精美绝伦的古村八景凉亭壁画,古色古香的斗山书院,宽敞大气的戏台,配套齐全的健身设施,标准的篮球场……漫步其中,人们不仅会被满目的绿色所包围,还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。
“村民们不仅可以到文体公园锻炼、听老人讲故事,去斗山书院看书,还能常常在这里看到精彩的演出,生活可丰富了。”说起这个公园,该村党支部书记潘华志特别自豪。其实,几年前,这里一片脏乱,到处都是村民开辟的菜地和乱扔的垃圾。
文体公园能有现在这番面貌,沈岙村原党支部书记潘明奎功不可没。从2002年回乡,到带领沈岙村走上发展“快车道”,潘明奎自己也完成了从一名商人到村干部再到镇领导的转型。沈岙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,但从潘明奎开始,历届村两委开展村庄环境整治、打造美丽村居的决心始终不曾动摇。上半年建个凉亭,下半年增两个长廊,再把四处搜罗来的历史故事做进公园小景里……只要有钱了就修建,公园面貌日新月异。就这样,在几届村两委接力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,文体公园乃至整个村的环境,一年一个样、三年大变样。
建章立制,责任到人
为美丽环境保驾护航
打造美丽村居,治水是绕不开的内容。从2008年开始,村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,整治冠城河支流。去年,村里完成了村东头河道砌石、河岸美化,并配套建设了河边漫步道,疏浚冠城河支流约200米,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也实现了全覆盖。为实现长效治水,村里还建立了巡河队,设立党员巡河岗,每月集中巡河4次,发现问题及时上报,长期保持河面无漂浮垃圾,河道无随意排污,河底无淤泥堆积。
去年,村里召开了环境整治动员大会,以党员联系户和村民小组长为标准划分责任组,在全村范围内开展门前屋后整治工作。设立路长制度,每位村两委成员负责一条路的综合整治和长效保洁。还设置了路长牌,牌上标注路名,列出了路长和环卫负责人的姓名、职责、联系方式。村民遇到问题,均可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。
四区分离,有序规划
村庄拉出快速发展大框架
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,村两委意识到,环境“脏乱差”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小工业作坊与居住区混杂在一起。于是在2008年,村两委提出了居住区、工业集聚区、文化休闲区、农业特色区“四区分离”的设想。但出于眼前利益考虑,部分村民不理解、不支持。为了打破僵局,当时的村两委咬紧牙关,选择“拆”字开路。“村两委班子带头先拆、党员村民代表跟着拆,最后村民拆。”潘华志回忆,不到20天,全部违法建筑都被拆除。
之后,在镇里的支持下,村两委在村西面征地250亩,建了工业园区,零散分布在村中的80多家小作坊集中搬迁到那里。这样一来,不仅村容村貌明显改观,为新村建设腾出了空间,还增加了集体收入。如今,沈岙工业园区每年都能给村里带来150万元的收入。
在生活居住区,一幢幢漂亮别致、整齐有序的小康型住宅与小桥、流水、绿树相映成趣。村道内整洁干净,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栽种了花草,村民们如同生活在花园里。村民潘华富说,村里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住进了小康型住宅。“看着村庄旧貌换新颜,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环境整治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,感觉很幸福啊。”
“今年,我们计划在村内建设3个停车场,解决村民的停车问题,让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。”潘华志说,在“四区分离”的框架下,村里还将打造农业特色区,建设健身游步道、休息亭、沿线荷花池等景观设施,完成村级老年公寓、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,实施工业园区改造提升。